2009年11月30日,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濕地研究所(簡稱中國林科院濕地所)成立,挂靠于中國林科院林業新技術研究所(簡稱新技術所),爲中國林科院直屬專門從事濕地科學基礎理論與應用技術研究的非法人獨立科研機構。自成立至今已10年。爲了紀念,濕地所舉辦了系列簡樸而隆重的活動,12月18日舉辦的“濕地科學發展報告會”將紀念活動推向高潮。
12月18日上午9:00,濕地科學發展報告會在中國林科院學術報告廳舉行。中國林科院分黨組書記葉智,中國林科院副院長崔麗娟,新技術所黨委書記周澤峰,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黨委書記歐陽志雲,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濕地生態與環境重點實驗室主任呂憲國出席會議開幕式。濕地所所長楊洪國主持。
會上,葉智、崔麗娟分別發表講話。
葉智對支持和關注濕地所改革發展的各級單位、各級領導以及社會各界表示感謝;對濕地所全體幹部職工的辛勤付出和努力奮鬥表示敬意;對濕地所10年來的發展壯大和取得的系列成績給予充分肯定。
葉智書記出席開幕式並講話
叶智说,湿地所顺应国家重大需求应运而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棵破土而出的小苗,茁壮成长为今天具有一定规模富有旺盛生命力的大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说, 10年成长,有着三个不寻常:道路不寻常,奋斗不寻常,前景不寻常。希望湿地所全体干部职工以10年为新的起点,胸怀大局、找准定位、强化队伍、加强管理,砥砺奋进,再创新佳绩。
葉智指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濕地保護工作,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2016年,國務院出台了《濕地保護修複制度方案》,對新形勢下濕地保護修複作出了部署安排。《方案》指出,濕地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事關國家生態安全,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事關中華民族子孫後代的生存福祉。要實行濕地面積總量管控,到2020年,全國濕地面積不低于8億畝。《方案》明確了擬建立完善的一系列濕地保護修複制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在我國8億畝濕地進入全面保護的時代,作爲專門的濕地科研機構,濕地所一定要順應新時代,找准切入點,敏銳切入,在我國濕地保護與修複大業中擔負起新使命。
葉智強調,胸懷決定高度,人才決定興衰。濕地所要慧眼識珠,發現人才,大膽用才,對擁有家國情懷、願意奮鬥奉獻、有培養前途者要加強教育和管理,想盡辦法創造條件,讓他們在專業領域脫穎而出。並以清代詩人袁枚詩作《苔》勉勵大家:“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崔麗娟副院長講話
作爲濕地所首任所長、重要建設者以及濕地所發展的見證者之一,崔麗娟在講話中深情回顧了10年來帶領濕地人走過的平坦與坎坷之路,以及相互陪伴與成長的不解之緣。濕地所從最初的1人到9人再到11人,到今天的47人。今天的47人主要來自中國科學院、複旦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悉尼大學和查爾斯特大學,以及全國農林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76%的人員年齡在40歲以下;85%以上具有博士學位。
崔麗娟總結歸納了濕地所發展壯大的四個不易:發展不易、科研不易、濕地不易、青年人不易。希望濕地所在新班子的帶領下,珍惜平台,珍惜榮譽,珍惜年輕資本,利用好當前大好形勢,順應國家需求,抓住機遇,以10年爲裏程碑,在新的征途取得更好更大的成績。
2009年濕地所成立揭牌儀式
目前,湿地所拥有研究员4人,副研(高工)17人;拥有中组部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领军人才”、中组部“万人计划”、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百千万人才工程”省部级人选等科技創新人才;拥有湿地生态学、动物生态学2个二级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共培养博士后和博士、硕士研究生50余人;在站博士后、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近30人。先后构建了湿地恢复、湿地生态过程和效应、湿地生物多样性、湿地植物生态、湿地景观与规划设计、湿地资源管理与环境效应、湿地动物生态、湿地与气候变化、湿地污染与防治、湿地政策与规划、红树林保育和利用等11个研究领域;先后建立了中国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中心、湿地生态功能与恢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湿地中心,以及四川若尔盖高寒、北京汉石桥、河北衡水湖、广东湛江红树林等4个国家级湿地生态定位站与河北雄安新区院级生态定位站;先后承担了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批准下达的科研项目24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21项;发表学术论文430余篇,出版专著20多部,发布标准、获授权专利等100余项(件);成果推广至全国20多个省市区,与30多个国家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相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交流关系。
2011年北京濕地中心挂牌成立
随着人才隊伍的发展壮大,湿地所党委也从无到有,“围绕科研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以建设一流湿地科研机构、推进科技創新为目标,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为重点,以服务科研、建设队伍为核心,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湿地科技創新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曾获国家林业局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称号;连续三年获全国党建研究会科研院所专委会优秀课题二等奖;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以及中国林科院各类比赛中获得各项奖励30多项;1人次获得国家林业局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创新“一二三四”增强支部活力》作为基层党组织活动案例刊登于《紫光阁》。
最好的紀念是認真總結、傳承發展,剛滿10歲、平均年齡爲37.2歲的濕地所,還是少年,需要進一步的艱苦努力、腳踏實地的拼搏和奮鬥,強筋壯骨,由富有旺盛生命力的大樹成長爲不怕風吹雨打的參天大樹。正如葉智和崔麗娟等領導和專家所希望的,要以自強不息的奮鬥和拼搏精神,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爲了更好的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爲了不辱使命,爲了更好的發展,濕地所邀請了歐陽志雲研究員、呂憲國研究員,以及國務院學位辦學位管理處處長歐百鋼,中國林科院林木遺傳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林業所副所長曾慶銀研究員先後作學術報告,會期一天(相關新聞請另見)。
湿地所党委副书记王建兰(主持工作)、副所长朱耀军,以及湿地所全体职工和在读研究生参加会议。(王建兰 武高洁/湿地所)
|